服务热线:(+86)0731-89751500
关闭

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2025/09/23 09:10:37 返回列表

下一个风口?再生铜产业如何从“配角”走向“主角”?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与中国“双碳”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再生铜行业作为连接资源循环与高端制造的关键枢纽,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一、宏观背景:双重驱动下的历史新机遇

(一)时代背景丨全球绿色革命和资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我们正处在一个以“绿色”“可持续”为核心标签的全新时代。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推动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承诺碳中和目标,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

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取代线性经济,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模式。

铜,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基础金属之一,是电气化、新能源、新基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工业粮食”。

数据来源:ICSG

然而,原生铜矿资源有限、开采冶炼过程能耗高、环境压力大。与原生铜相比,每生产1吨再生铜,可节能约1.3吨标煤,节水约400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近400吨,二氧化硫减排量超过1吨。

因此,大力发展再生铜产业,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更是保障国家关键矿产资源安全、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必然选择。

时代浪潮,正将再生铜行业推向舞台中央。

(二)政策背景丨国家战略引导下的强力护航

我国政府对再生铜行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政策文件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铺平了道路。

“双碳”目标的顶层牵引: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为高耗能行业设定了明确的转型时间表。

再生铜的节能减排优势,使其成为有色行业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抓手,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循环经济体系的加速构建: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

再生铜作为再生金属的“主力军”,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国家鼓励建立覆盖回收、分拣、加工、利用全链条的产业体系。

新“固废法”的规范与激励: 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强化了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规范了废物的回收与利用行为,为再生铜的原料来源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倒逼前端回收体系走向规范化、规模化。

“再生金属”产业升级的专项支持: 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出台文件,支持再生金属产业的技术升级、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发展,鼓励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这一系列政策,从战略方向、法律保障、财税支持等多个维度,为再生铜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一)发展现状丨规模领先,挑战犹存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再生铜生产国和消费国,产业规模巨大。

然而,在“大”的背后,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背景下,行业困局愈发凸显

1.回收体系“小散乱”

    前端回收网络不健全,个体回收户仍占主导,导致原料供应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技术水平“两极分化”

    龙头企业已具备国际先进的精细化拆解、分选和熔炼技术,但大量中小企业仍沿用落后工艺,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风险高等问题。

3.产品结构“低端锁定”

    大部分再生铜产品仍以低端铜杆、铜棒为主,高纯度、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再生铜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如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4.行业协同“壁垒森严”

    回收、拆解、冶炼、加工、应用等各环节之间信息不对称、协同性差,尚未形成高效、透明的产业链生态。

(二)未来趋势丨再生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方向

面对挑战与机遇,中国再生铜行业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四大趋势:

1.规模化与集约化

    市场竞争和政策调控将加速行业洗牌,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形成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生铜产业集团。

2.智慧化与数字化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深度赋能行业。从智能回收箱、无人分拣线,到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与优化,再到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溯源,数字化将重塑产业效率与信任体系。

3.产品高端化与品牌化

    行业竞争将从“成本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突破高纯度再生铜制备、特种铜合金合成等核心技术,打造“绿色再生铜”品牌,直接进入高端制造供应链。

4.绿色化与标准化

    绿色低碳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硬约束”和“通行证”。从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到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再到行业标准的统一与提升,绿色化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三、共建再生铜绿色供应链,重塑产业生态

要实现上述趋势,单靠企业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打破壁垒,凝聚共识,“共建再生铜绿色供应链”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和必然选择。

“再生铜绿色供应链”是指以绿色、低碳、循环、高效为原则,将废旧铜制品的回收、分拣、物流、加工、熔炼、精炼、制品生产及终端应用等各环节有机联结,形成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协同、标准统 一、责任共担的闭环生态系统。

其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社会效益最优化。

多方参与 协同共建

(一)上游回收与拆解企业

参与方式:

建立规范回收网络:与社区、生产商、电商平台合作,布局线上线下结合的回收渠道,实现“应收尽收”。

应用智能分选技术:引入光谱分析、AI视觉识别等技术,提高废铜的精细化分选水平,为下游提供成分稳定、杂质可控的“标准原料包”。

数据化运营:记录回收来源、物料流向等关键信息,为供应链溯源提供数据支持。

(二)中游冶炼与加工企业

参与方式:

采用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富氧燃烧、烟气余热回收、废水和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打造“近零排放”工厂。

生产高端再生铜产品:投入研发,生产满足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要求的高纯无氧铜、铜合金等,提升产品附加值。

开放供应链协作平台:向上下游开放部分产能、库存和物流信息,实现“以销定产”,减少全链条库存和资源浪费。

(三)下游终端应用企业

参与方式:

设定绿色采购标准:在采购铜材时,明确要求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铜,并优先选择经过绿色认证的供应商。

践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参与产品回收体系的构建,如建立废旧家电、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的回收渠道,形成“生产-使用-回收”的良性循环。

打造绿色品牌形象:将“使用再生铜”作为产品营销的亮点,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品牌美誉度。

(四)高校院所与科研机构

参与方式:

设定绿色采购标准:在采购铜材时,明确要求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铜,并优先选择经过绿色认证的供应商。

践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参与产品回收体系的构建,如建立废旧家电、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的回收渠道,形成“生产-使用-回收”的良性循环。

打造绿色品牌形象:将“使用再生铜”作为产品营销的亮点,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品牌美誉度。

(五)金融机构

参与方式: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利率与企业的环保表现、碳减排效果挂钩,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提供低成本资金。

发展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的交易数据和物联网信息,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服务,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引导ESG投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资本向那些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优质企业倾斜。

(六)政府部门

参与方式:

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激励:出台更具针对性的财税优惠、补贴政策,鼓励绿色供应链建设。

强化市场监管与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回收、走私洋垃圾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国家级的再生铜产业信息数据库、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加强国际合作与互认:推动中国再生铜标准与国际接轨,参与全球循环经济治理,为中国再生铜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


四、系统构建 单品突破:再生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诺集团旗下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科创中心通过联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中南大学、SGS通标标准,共同发起了“再生金属供应链合作伙伴计划”

该计划旨在打通再生金属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产品绿色价值,助力《双碳3060》战略贯彻落实。

在此背景下,高诺聚焦再生铜重点领域,通过“系统构建、单品突破”,打通了一条再生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之路

集团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再生铜产业发展,推出了产品质量指标媲美原生铜T1铜杆的再生铜产品——低碳高导精铜杆,推动再生铜行业从“卷价格”到“卷附加值”的转变。

除此之外,高诺通过装备技术升级、认证体系打造、标准体系构建、环保体系运用、管理系统覆盖、示范园打造,不仅生产了一个高质量产品,更打造了一个以“低碳铜”为牵引的产业升级赋能系统


五、携手擘画:共赴绿色未来

再生铜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乎国家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和产业竞争力的深刻变革。

它不再是简单的“收废品、炼铜锭”,而是构建一个技术密集、数据驱动、多方协同、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共建再生铜绿色供应链”的号角已经吹响。

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口号,而是一项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所有利益相关方,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和协作的行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将时代赋予的机遇,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强大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坚实的“铜”墙铁壁的力量。

高诺集团期待与各方携手并进,共同擘画中国再生铜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共赴一个更加绿色、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