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中国碳市场建设正迎来关键发展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高耗能行业的绿色转型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此背景下,铜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低碳化发展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求。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减排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文件清晰地勾勒出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蓝图: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将建成一个体系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碳定价机制。
对于铜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几重深刻影响:
成本结构重塑:随着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大,铜冶炼、加工等高耗能环节将面临直接的碳成本压力,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将直接影响其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
价值导向转变:《意见》鼓励建立自愿减排市场,意味着“低碳”将从一个环保概念,转变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经济价值。能够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将在市场中获得新的溢价空间。
据多家机构测算,满足欧盟 CBAM 及美国 IRA 要求的低碳阴极铜/铜杆,在新能源汽车线束、光伏逆变器、数据中心母排等高端场景可获得 80-150 美元/吨 的市场溢价。
标准体系需求迫切:一个成熟的市场离不开统一、透明的规则。无论是碳配额分配,还是自愿减排量的核证,都需要科学、公认的方法学和标准体系作为支撑。
在这一政策框架下,铜行业如何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成为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铜行业的绿色转型不再是单一环节的技改升级,而是一场涉及产品、标准、供应链的系统性变革。
转型的第一步,往往始于核心产品的绿色化。
在铜加工领域,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保证甚至提升产品性能,是技术攻关的关键。
以高诺的“低碳高导精铜杆”为例,这类产品通过优化原料结构、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显著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碳足迹(仅为原生铜的20%)。其意义在于:
满足下游需求:新能源汽车、光伏、数据中心等新兴应用领域,对供应链的绿色属性要求日益严苛。使用低碳高导精铜杆(替代原生铜制杆使用场景),可以帮助下游终端产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满足其ESG(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和出口合规需求。
创造差异化优势: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铜市场,“低碳”标签成为企业构建差异化优势、获取品牌溢价的重要筹码。这不仅是响应政策,更是抢占未来市场先机的战略布局。
如果说低碳产品是“果实”,那么统一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就是培育果实的“土壤”。
当前,市场上对于“低碳铜”的定义、核算方法尚不统一,这给产品交易、价值评估带来了障碍。
为此,高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科研机构及第三方认证组织,共同推动“低碳铜交易标准体系和认证标准”的建立,致力于:
建立信任基石:统一的标准和独立的第三方认证,能够确保低碳产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消除信息不对称,为买卖双方建立信任。
激活市场交易:明确的标准是商品进入市场流通的前提。一旦“低碳铜”有了公认的“身份证”,就可以更顺畅地进入碳市场、绿色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和融资,真正实现环境价值的变现。
引领行业规范:标准的制定过程,本身就是行业共识的形成过程。它能够引导全行业向更科学、更规范的低碳方向发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一企业的减排努力是有限的,要实现行业整体的深度脱碳,必须构建绿色、协同的供应链生态系统。
特别是对于再生金属产业,其核心价值在于资源循环利用,但如何确保回收、分选、运输、加工等各环节的低碳化,是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此背景下,“再生金属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计划”应运而生。“计划”旨在打通再生金属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产品绿色价值。
打造低碳供应链体系:联合上下游伙伴,共同制定绿色采购标准、优化物流方案、推广节能技术,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建立碳溯源与管理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再生金属从“回收端”到“应用端”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追踪,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同时,帮助供应链企业建立完善的碳管理能力,为参与碳市场做好准备。
这种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实现《意见》中“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目标的必由之路。
《意见》的发布,为铜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低碳高导精铜杆”的产品创新,到“低碳铜标准体系”的联合共建,再到“再生金属绿色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从微观产品到宏观体系、从企业个体到产业生态的完整转型路径。
这些探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企业在政策驱动与市场牵引下的理性选择。
展望未来,中国铜工业的绿色转型,有赖于从绿色产品创新、低碳标准构建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全链条协同演进。
这不仅是企业个体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整个产业夯实发展根基、重塑价值链、迈向全球绿色竞争新阶段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