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86)0731-89751500
关闭

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2025/08/21 09:40:34 返回列表

碳关税来袭,铜杆行业如何破局?

欧盟碳关税(CBAM)与碳溯源机制的实施,标志着全球贸易规则进入“低碳准入”新阶段。

碳关税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差价税,直接削弱高排放铜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而碳溯源要求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透明化,倒逼企业重构生产工艺与供应链体系。在此背景下,传统铜杆行业面临三重冲击:

成本压力激增:碳关税将使高能耗铜杆产品出口成本增加20%-30%,而国内企业因碳核算体系不完善,可能面临额外税费;

技术壁垒高筑:欧盟要求产品碳足迹数据可追溯、可验证,传统产线因缺乏智能化监测能力难以达标;

市场分化加速:低碳产品将获得溢价空间,而高排放企业可能被挤出高端市场。

这一政策组合拳并非单纯限制,而是为具备绿色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01

传统铜杆生产的痛点

高能耗、低效率与品质瓶颈

传统再生铜杆行业长期受困于三大结构性矛盾,与欧盟绿色标准形成尖锐冲突。

第一,能耗黑洞难以填补。平炉热能利用率仅20%-25%,重复加热导致热能损失达64元/吨,天然气消耗高达40-45m³/吨,碳排放强度远超欧盟基准线。

第二,产能天花板明显。单炉切换耗时≥22小时,最大产能≤6万吨/年,且原料适配性单一,供应链波动即引发停产。

第三,品质稳定性不足。氧含量波动大(≥230ppm)、晶粒不均匀等问题,导致高端线缆领域(如新能源车、5G通信)依赖原生铜矿制品。

这些痛点在碳关税政策下被放大,高能耗直接推高碳税成本,低效率削弱交付能力,品质缺陷则难以满足欧盟市场对“绿色材料”的严苛要求。


02

高诺低碳高导精铜杆

以技术革命破解行业困局

高诺通过生产线核心工艺技术的升级,实现了铜杆品质的飞跃,率先在行业内首推低碳高导精铜杆。

低碳高导精铜杆以再生铜为原料,铜含量达99.98wt%,氧含量≤200ppm,电阻率稳定在0.01707Ω·mm²/m,

晶粒尺寸均匀性提升40%,密度达8.96g/cm³,拉丝断线率降至0.03次/吨,可稳定生产0.15mm超细线。

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T1原生铜标准,可替代 99%T1铜杆工业应用场景,而碳足迹仅为原生铜的 20%。

这些技术指标不仅超越国内传统产线,更在能耗、品质等关键维度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为进入欧盟市场奠定基础。


03

未来趋势

低碳铜杆将主导全球供应链重构

随着欧盟碳关税2026年全面实施及全球50+国家酝酿类似政策,低碳铜杆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市场替代加速:预计到2030年,全球低碳铜杆市场份额将从当前不足10%提升至40%,先发企业将主导增量市场;

技术迭代方向:再生铜制杆品质要求提升,高诺的低碳高导精铜杆可适配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

产业链协同升级:铜杆企业需与下游线缆厂商共建碳足迹数据库,高诺的智能化系统为全链路减排提供接口。


04

高诺模式

为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范本

高诺低碳高导精铜杆的成功,本质上是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标准引领”的三步走战略,将欧盟碳关税从“外部压力”转化为“竞争优势”。其核心启示在于:

技术自主化:自主研发国产设备替代进口,打破“高成本=高环保”的悖论;

生产智能化:用数据驱动工艺优化,实现能耗与品质的协同提升;

标准国际化:主动对接欧盟碳溯源体系,构建国内碳管理体系,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

总而言之,欧盟碳关税与碳溯源机制的实施,对传统铜杆行业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深度转型的契机。

面对成本激增、技术高筑、市场分化的三重冲击,固守传统高能耗、低效率、品质不稳定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

唯有主动拥抱变革,以创新驱动绿色升级,方能在重塑的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